024-海洋学院
首页 > 学院动态 > 正文

记海洋学院教职工志愿服务队:600公里,这是一位老师与30名同学之间最近的距离

自校园封控管理以来,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,服务好在校师生,海洋学院成立了教职工党员先锋队和志愿服务队,服务队成员积极响应疫情防控要求,全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中。特殊时期,师者化身“家人”,主动承担起学生外出就医接送及陪同任务,累计参与服务教师45名,服务学生800人次。海洋学院教职工志愿服务群里,自“开出第一单”,无论白天黑夜,晴天下雨,所有“派单”都会得到老师们的及时回应,充分发挥“先锋队”和“排头兵”作用,成为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。在海洋学院教职工志愿服务群中,更多的教师关爱,由此浮出水面……海洋学院青年博士徐文刚老师、华凤皎老师用他们的脚步,丈量出一条“风雨无阻”的“爱心服务路”。

“老师,真的太疼了,不会有什么事吧”“不要怕,我陪着你呢”这是发生在初春深夜的急诊室里,外面正飘落着点点雪花,因意外脚受伤的吴同学,情绪十分低落,徐文刚老师强忍着今天刚接送完4名同学就医的疲劳,十分耐心的站在他身边安抚着。手里的电话还在不断响起“什么时候能回来,我不太舒服”,屏幕那头,是徐老师处于孕初期的爱人,正焦灼着等他回家。

校园封闭管理以后,这样“矛盾”的场景对于徐文刚老师来说是家常便饭。有一次他刚从锅里盛出煮的菜,就接起了校内老师的求助电话,“我去送个学生,你先吃吧”,放下饭菜,撂下一句话给爱人,便匆匆忙忙的出门了。徐老师在校园封控期间大概送过30多个学生就医,最多一天送过5个,有几次刚送学生到学校,回家路上又接到任务折返回来。陪同挂号、拍X片、做CT,这个过程中,有一些家是外地的学生,在生病时变得脆弱,徐老师通过这个过程,对他们展开思想教育,聊聊家常,探讨就业,以此来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,“像是发烧就医,需要陪同他们等待核酸检测结果出来,还需要输液治疗,整个过程基本上是3小时起步吧,最晚一次是凌晨2点回的家,第二天6点还得起床备课上网课”。起初,妻子十分心疼,当看到老师同学们发来的一条条感谢的短信,她也十分理解了,“放心去忙吧,家里有我可以的!”看到妻子如此支持,徐老师心里满是酸楚“心里对家人有亏欠,但是学院师生们更需要我,作为一名党员,我有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,愿意为了大家牺牲小家,所有志愿者老师都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”。

校园封控管理期间,华凤皎博士主动承担起了送学生就医的任务。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,平日里常常是工作家务一起抓好,现在每天要做的事是无缝衔接的,有时候送学生就医是临时突发的,她每天把要做的事计划好,争取按时甚至提前完成,以此留出空余时间接学生,“有时候遇见‘小迷糊’学生,到了医院发现忘带病历本,又折返回来,再到医院发现材料还是不全,再回校取,一波三折”华老师分享着送学生过程中的趣事与“无奈”,“封控以来大概送过20多个学生,看里程表也是走了400公里了”“说实话开学以后陪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,孩子虽然年龄小,但是很理解妈妈是在工作”对于华老师来说,能够“合理”安排好工作和生活,背后还有家里人的全力支持和默默关心,她的爱人李老师也是学校教职工,得知华老师接下这一重担时,他扛起了陪爱人“夜跑”的任务,接送学生时,往往是夫妻二人齐上阵,“晚上不太安全,我开车送,一是方便学生,二是我也放心”李老师说道。

从家到学校接学生,往返是近10公里的距离;从学校到医院送学生就诊,往返也是近10公里的距离,仅是一名老师负责的30名学生形成了600公里的“服务之路”,正是这600公里的“风雨无阻”,畅通了校园封控期间同学们及时就医的渠道,也搭建了学院师生之间“爱的桥梁”。徐文刚老师和华凤皎老师的故事,是海洋学院教职工志愿服务队群像的缩影。“教职工志愿服务队”微信群里发单不停、抢单不断,学院党委书记林立成老师、各个系主任、任课教师们纷纷加入了“送学生”的队伍中。“辛苦您了!快回来时联系我”“不辛苦,你们驻校受累了!”校内辅导员老师与校外老师一次次特殊的“会面”,一次次暖心的相互问候,也正是海洋学院全体教职工守望相助、共同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决心的体现。

校址:中国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清泉路30号 电话:0535-6706018 邮箱:hyxytw@163.com

Copyright©2018  烟台大学海洋学院  版权所有